近日,《北京支部生活》深度报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、管委会以党建引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的创新实践,发表题为《科技赋能半马 党旗护航赛道》的文章,具体报道↓↓↓
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、管委会深入践行“五子”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,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,以党建为引领,以赛道为“答卷”,在这场世人瞩目的“人机共跑”马拉松比赛中,跑出了科技创新的速度、产业升级的力度、城市治理的温度。
4月19日,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。
4月19日清晨,一场春雨过后,春意愈发盎然。随着发令枪响,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(以下简称“北京亦庄半马”)燃情开跑,人类选手与20支人形机器人战队并肩踏上赛道,一路途经泡桐大道、南海子公园、亦庄新城滨河公园、通明湖公园等地点,奔向终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(以下简称“北京经开区”)国家信创园。
这场赛事是北京经开区工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”指示精神,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场景、新范式的创新实践,也是北京经开区以党建为引领,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这场科技与体育的跨界盛宴构建起人形机器人验证平台、测试平台、展示平台以及研发人员、发烧友和企业的交流平台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
高位调度织密赛事保障“一张网”
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北京经开区工委、管委会将赛事作为展示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,以“精精益求精,万万无一失”的办赛理念,强化政治担当、扛牢主体责任,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赛事筹备工作,构建起市区两级联动的“一办八组”工作机制,创新实施“两图两表一系统”立体化指挥体系,推动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。
“两图”锚定精准度,绘制《赛事路线图》《组织运行指挥体系图》,对赛道沿线的点位、设施、风险点等进行详细标注。“两表”扣紧责任链,编制《运行时刻表》《应急预案表》,将赛事筹备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、责任到人,构建责任清晰、时序明确的闭环管理体系。“一系统”激活智慧脑,依托现场指挥可视化演示系统,集成赛事报名、物资管理、人员调度、应急指挥等功能,实现信息化、智能化管理。同时,依托北京经开区全域人工智能之城数字基座建设,引入VR技术模拟真实赛场环境,打造线上“孪生马拉松”,实现资源调配与指挥响应“秒级切换”,让科技赋能贯穿赛事全流程。
在应急保障方面,北京经开区加强市区联动,前瞻制定极端天气应急预案,统筹赛事组织与重要考试交通保障,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、精细化服务供给,实现赛道内外秩序管理无缝衔接。
“经开区工委、管委会以绣花功夫织密组织保障网络,以科技硬核提升智慧服务能级,以为民情怀筑牢安全底线,着力在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中走在前、作表率,为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”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道。
党建引领筑牢赛事服务“桥头堡”
“报告指挥部,第一名男运动员已通过5公里处。”亦庄半马的赛道上,党员辛喆佩戴党员徽章、身穿段长红马甲,化身指挥部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。汇报完后,她又高高举起手中小红旗,带领观众面向跑者喊道:“亦庄造,中国芯,跑出科技最强音!加油,加油!”她前后奔忙的身影成为赛道上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。
为保障亦庄半马平稳安全高效运行,作为赛事承办方,尚亦城(北京)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尚亦城集团”)党委创新建立段长、站长、车长“三长”工作机制,将党旗插在重点项目上,让党旗在赛事服务一线高高飘扬。
“段长工作制”是尚亦城集团党委在近年来承办半程马拉松过程中,探索建立的党建引领保障赛道全域顺利运行的工作模式。此次赛事中,尚亦城集团党委选拔42名党员干部,在运动员赛道和机器人赛道每公里分别担任段长,实现赛道全覆盖。在段长工作制的基础上,北京经开区工委深化“国企+机关+高校”党建联建机制,从机关和高校选拔了45名党员担任站长。比赛中,段长在赛道内“穿针引线”统筹调度,站长在赛道外“穿街入巷”配合保障,这一里一外的搭配,犹如“中枢神经+末梢神经”,为21公里赛道铺设了“神经网”,打造了“全时守护、全域保障、全程服务”的“三全护跑”模式。
由于这是首次举办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,没有现成经验、数据可供参考,所以赛事保障、选手参赛都面临不少挑战,强有力的沟通协调工作不可或缺,这时,由尚亦城集团精兵强将组成的车长队伍成为硬核担当。为使车长更快更好履职,尚亦城集团第一时间编制了车长工作手册,组织车长参加培训、熟悉赛道,并设置各种关键场景进行模拟演练,使车长与裁判、赛队选手、驾驶员、安保等组员充分磨合。实战中,车长团队以精密调度和高效协同完成任务,让“党建红”成为赛事平稳运行的坚实底色。
“此次赛事中,尚亦城以责任担当全力锻造作风过硬、保障有力的赛事保障铁军,设置段长为作战单元总指挥、站长为作战单元总调度、车长为作战单元通讯员,以医疗、公安、交通、消防、志愿者等10个领域为作战单元专业力量支持,形成了各赛段强而有力的最小作战单元。”尚亦城集团党委书记边元松表示。
先锋力量构筑人机共跑“硬支撑”
人类与机器人并肩开跑,拉开了运动与科技融合的马拉松赛事序幕。
人机共跑有何意义?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创新中心”)党支部书记、总经理熊友军认为:“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,更是对技术突破、产业发展的‘极限测试’。”赛事以半马为场景检验人形机器人技术能力,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,以技术迭代驱动产业升级。
在长达21公里的赛道中,9°斜坡、14个直角弯道与1.5公里冲刺直道形成复杂路线,对机器人的续航、运动控制、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严峻考验。“去年12月,我们成立了党组织,为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。”熊友军说。作为北京市首个智能机器人领域“两新”党组织,创新中心党支部以“揭榜挂帅”机制激活产学研协同创新。熊友军带领团队研发的“慧思开物”平台,首次实现单智脑系统同时操控多机型完成攀爬百级台阶等复杂动作。
天工队选手“天工Ultra”冲线。
最终,创新中心自研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“天工Ultra”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,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,创造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发展的全新标杆。
当数字科技的聚光灯聚焦竞技舞台,一群“科技红管家”正隐身幕后——通过在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全力打造“机器人马拉松村”,既为参赛战队搭建起训练交流的智慧空间,更为科技创新者营造出安心可靠的归属感。
尚亦城集团党员张贺平便是其中之一。赛事筹备时化身“科技造梦师”,与团队细抠方案,精心雕琢体验区,打造出充满未来感的“机器人嘉年华”。比赛前,一阵骤雨打断室外彩排,面对突发状况,她迅速启动预案,协调室内演练场地,保障机器人彩排有序进行。比赛当天,张贺平还负责赛后“机器人欢乐跑”。在通明湖公园外终点处,几个赛道外的小朋友与赛道内机器人已准备就绪。“请各组机器人站在规定地标位置前准备起跑。”张贺平一边用喇叭引导赛队,一边维持着观众秩序。
在赛事的每个关键节点,都有党员先锋的攻坚足迹:他们攻克设备环境适应性难题,全程配合机器人赛队做好训练,用心做好嘉宾接待与现场协调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关键岗位有党员、关键环节见担当”的先锋力量。